十月製造業PMI中斷連續四個月緊縮轉為擴張,但中經院指出,傳產PMI仍不是太好,因此要說關稅衝擊已經過去還太早。記者黃仲裕/攝影
中經院昨天發布十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經季節調整後指數攀升至百分之五十點三,中斷連續四個月緊縮轉為擴張;不過,廠商對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仍處於緊縮,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說,PMI指數雖回升,但六個月展望尚未轉樂觀,不能以此預期第四季走向正向,未來仍要審慎評估。
至於目前是否可以判斷景氣谷底已過?連賢明表示,很難回答,因為目前很大波動是外部環境,像是川普政策,所以要問川普的政策是否已過去?如果沒有,波動還在,一切都是言之過早。
除了台灣,歐亞主要經濟體的十月PMI走勢不一,根據標普全球等機構昨公布的最新數據,中國大陸十月PMI降至五十點六,低於上月的五十一點二;南韓十月PMI則從五十點七下滑至四十九點四,再度落回五十的榮枯線以下,逆轉九月寫下今年一月以來首次擴張的成績。歐元區十月PMI來到五十,略高於九月的四十九點八,正好位於成長與萎縮的臨界點。
台灣方面,中經院副研究員陳馨蕙說,十月PMI指數回升,主要是AI暢旺帶動半體封測與設備,以及關稅衝擊淡化,加上十月原本為淡季,但廠商為了補庫存及明年第一季短單預做準備,淡季狀況比預期好,但是否代表未來好轉,還要再觀察。
連賢明表示,關稅主要衝擊是傳產,傳產PMI仍不是太好,目前比較好的都在AI及相關機械電力,因此要說關稅衝擊已經過去還太早,只能說是部分影響被AI產業抵消。
至於傳產狀況,連賢明分析,從數據來看,傳產表現沒有太大改善,但沒有變得更糟,當初大家擔心為了躲關稅提前拉貨,可能會導致第三季、第四季大崩盤,但目前沒看到,目前第四季沒有看得更糟。整體來說,不是傳產沒有被影響,而是比原先預估影響低。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簡錦漢指出,整個大趨勢仍是AI帶動成長,尤其上周美國好幾個大型科技公司都大幅拉升資本,且這些公司也有獲利,因此不擔心擴充硬體會有泡沫。比較擔心的是, 像OpenAI這類還未獲利,但資本支出很大,有些新創公司也是有相同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