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水創電在宜蘭安農溪打造全台第一座河川型小水力發電,兼顧生態環境,連一旁河道泛舟活動都不受影響。記者黃義書/攝影
核能退場,小水力發電成了政府填補電力缺口的寄望,環顧國際小水力發電蓬勃發展,在台灣卻知易行難,除了生態衝擊等顧慮,河川流速快、泥砂量大是不利條件,缺乏因地制宜的自產化設備也是發展難題。
走在宜蘭縣三星鄉安農溪畔可見水流湍急,上游蘭陽水力發電廠發電後排下來的水流到萬富圳。恆水創電執行長鄒飛逯在此創設安農萬富微水力發電廠,利用上游電廠排出的尾水繼續發電。
鄒飛逯說,微水力電廠的裝置容量一百瓩,年發七十五萬度電,相當一百七十戶家庭的全年用電量;發電量雖然不多,但兩年前與台積電簽訂境內第一張小水力購電合約,增加綠電供應。
在雲林的農田灌溉渠道上,農田水利署利用圳路設置了兩處「跌水工」作為小水力發電場,十八號跌水工近六年來每年發電八十七萬度,十五號跌水工近四年來年發電量約一○二萬度。
農水署雲林管理處長林富元說,利用圳路或既有水利設施設發電系統,不會消耗水量,讓每滴水發揮最大價值。
據統計,核一、二、三廠年發電量近五一五萬瓩隨核三廠二號機今年五月中旬除役,台灣成為「非核家園」,也形同需填補五一五萬瓩的核電電力缺口。經濟部指已規畫近五百萬瓩的大型燃氣機組,今年陸續加入供電。不過,外界強烈懷疑電力有短缺疑慮,且造成空汙。
增加再生能源成當務之急。經濟部盤點,境內小水力發電潛力達一千一百萬瓩,比核電缺口多出一倍。
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理事長洪正中說,十七年前水利署規畫四十七處小水力發電潛力場址,但未推動,目前以農業用水為發展主力。去年小水盟拜會經濟部,當時稱行政院已通過小水力發電旗艦計畫,今年成立推動小水力統一窗口,協助產業發展,卻沒進度。水利署表示,先前評估場址加上台電開發的小水力發電,有十七案已商轉、五案申設中,今年又新評估廿七案,能否開發涉及有無饋線、水量等條件,由業者先行評估。
小水力發電雖標榜一滴水可發多次電,設置容易,在台灣推行卻面臨多重阻力。洪正中說,國際上把小水力電力當成穩定電力,台灣小水力發電最大發電量能在河川,但水權申請程序繁瑣,生態法規待突破,造成場址難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