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場肉販業者經桃園衛生局稽查員輔導後,現場貼上產地標示。記者林俊良/攝影
台灣
1.明年元旦叩關!萊豬有三大管理漏洞
萊劑進口豬和全齡美牛明年元旦進口,民眾有說「不」的機會嗎?聯合報採訪團隊歷時一個多月走訪北中南五縣市傳統市場、小吃攤和大賣場,由肉品源頭追蹤到末端銷售供應鏈,發現「產地標示易造假、稽查人力不足、食藥署食品登錄系統只能管百分之二業者」等三大漏洞。政府高舉「全面標示」旗號,讓民眾自行選擇,忽略系統性管理風險,恐讓問題肉品流入市面,引發食安危機。
2.產地標示接力賽 一進口恐斷鏈
走進新北市新莊區一間熱炒便當店,午餐時間擠滿了人。菜單上豬肉炒飯、牛肉炒麵琳瑯滿目,問老闆肉品哪來的,老闆不耐說「牆上有貼」。轉頭細瞧,牆角處兩張泛黃的「本店使用澳洲牛肉」、「本店使用紐西蘭牛肉」貼紙,上頭還標「行政院衛生署」字樣,標示年代久遠。萊劑進口豬叩關,政府強打「全面標示」,凡使用到豬肉都得掛上「產地標示」。這張產地證明「一證到底」,但從屠宰到餐桌起碼要經過進口、大小盤商、加工、零售販售、餐廳小吃攤等至少五道關卡,產地證明的真實性從進口後就不斷受到挑戰。
3.萊豬查廠卡關 陳時中:不排除暫緩進口
含萊劑美豬、卅個月以上月齡美牛將於明年元旦開放進入台灣市場,立院衛環委員會昨舉行聯席會續審相關八項行政命令。多名立委指出,依行政命令,衛福部食藥署與農委會防檢局須派員赴美實地查廠,但遲未動作,若明年元旦前未完成,就應暫緩開放。衛福部長陳時中說,因疫情緣故還在與美方溝通,考慮視訊查廠,「不排除沒有達到安全標準時,不准相關廠商進口。」
4.台產疫苗徵2萬受試者 首日破6千人申請
為加速本土藥廠研發新冠疫苗進度,指揮中心昨天公開招募台產疫苗第二期臨床試驗兩萬名受試者,創台灣疫苗研發史首次由當局號召志願者先例。依過去經驗,受試者至少可領八千至一點八萬元補助,即起至十一月卅日開放登記,截至登記首日晚間十時已累積超過六千二百人申請。國光、高端及聯亞等境內三家藥廠新冠疫苗研發時程均已進入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食藥署署長吳秀梅說,國光有望於十二月底展開第二期臨床試驗,比照各國二、三期臨床試驗結合執行,每家至少需三千五百名受試者,因此透過政府力量加快募集時程。
5. 10天境外移入26例 秋冬防疫專案18日公布
境內昨天新增四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案五八二至五八五),全球秋冬疫情蠢動,台灣十天內累積廿六例境外病例,指揮中心預計下周三公布境內「秋冬專案」,公布醫院、大眾交通運輸和娛樂場所等八類場所需強制戴口罩的場域,以備戰下一波疫情。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翔說,新增四例,三名為印尼籍女性移工,十月廿八日搭機來台,入境後前往境內三處集中檢疫所檢疫,迄今均無症狀,出關前採檢確診;另一比利時籍男性則來台商務,持登機前三日檢驗陰性報告,居檢期間曾嗅味覺異常,因隔天症狀緩解,並未通報,出關自主健康管理七天期滿,自費採檢才確診。
產經
1.蔡英文:打造台灣綠電供應鏈
蔡英文昨天出席經濟日報主辦「二○二○能源願景高峰論壇」致詞時表示,從政府宣布啟動能源轉型開始,境內供電穩定度也有了非常大幅的成長,她請所有企業界的朋友放心投資,政府一定能夠確保穩定供電。蔡英文表示,台灣是外銷導向的經濟體,提高再生能源使用,不但符合國際潮流,也能幫助台灣打進國際重要企業的綠電供應鏈,繼續掌握我們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除了離岸風電吸引日、韓廠商來台,展現台灣離岸風電已在亞洲占有領先地位。蔡英文說,在太陽光電方面,發電量也從十一億度大幅成長至四十億度,證明了政府在不同的綠能項目,都有全方位的發展。
2.印尼零付費政策 勞動部拒接受
印尼政府宣布自明年元月起實施移工「零付費」政策,輸出移工的護照簽證、來回機票、訓練費等費用,皆轉由雇主負擔,預估約七萬到十萬元不等,引起台灣雇主不滿。勞動部長許銘春昨強調,根據上屆台印雙邊會議結論,若變更勞動政策,需告知對方進行協商,達成共識後才能執行,若印尼執意片面實施,台方沒辦法接受,也在評估開發其他移工來源國。但台灣國際勞工暨雇主和諧促進協會理事長賴昱崧批評勞動部態度太軟,印方擺明手段強硬、愛談不談,台灣不該任由印尼予取予求,應全面凍結印尼移工引進。
3.蘋果自製M1晶片 甩開英特爾
蘋果公司十日推出首批搭載自家處理器的Mac電腦與筆電,象徵蘋果開始擺脫近十五年對英特爾晶片的依賴。這款M1處理器晶片由蘋果自行研發,以台積電五奈米製程生產,能大幅提升筆電的性能。蘋果在「One More Thing」線上發表會上,發表使用蘋果M1處理器的新款MacBook Air、十三吋的MacBook Pro和電腦主機Mac mini。這是蘋果連續第三個月推出新產品,新款MacBook Air的電池續航時間可長達十八小時,而MacBook Pro則可長達二十小時。
兩岸
1.雙十一綠色行動 查、取、寄全包
紙張使用減少一半的快遞面單;減少碳排量的環保快遞袋;不使用額外包裝的商品「原箱配送」;根據包裹大小「量體裁衣」的「切箱」技術……據新華社報導,在一年一度的「雙十一」購物「狂歡季」,浙江杭州未來科技城倉溢東苑社區快遞網點正在進行綠色升級。「每當有客戶來取包裹,我們都會建議客戶把快遞箱進行綠色回收,回收的快遞箱我們會給其他客戶寄件使用,讓包裝循環使用。」倉溢東苑站長王世清指了指網點進門右手邊的綠色回收箱,裡面堆滿了不同規格的包裝盒。王世清透露,「雙十一」期間每天至少有1500人來取件,其中約有一半人會參與快遞箱回收。菜鳥「綠色行動」負責人王昊蘇介紹,今年「雙十一」「綠色行動」覆蓋快遞包裹的「查、取、寄」等各環節。尤其在「最後100米」,菜鳥驛站專門新增了1.2萬個回收點,將綠色物流深入到消費者所在的社區。
2.京東11.11創新高 下單破2431億元人民幣
大陸11月進入瘋狂購物季,「京東」昨天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在有關台灣用戶部分,京東表示,今年為台灣用戶推出史上最大力度的11.11超級百億補貼千億優惠及台灣專屬優惠後,從11月1日從零點到11日下午14點26分,京東11.11的全球(包括台灣)熱愛季累計下單金額突破2431億元人民幣,再創新高。京東表示,受疫情影響,今年「宅經濟」發酵,在宅相關的商品銷量翻一番。本次雙11檔期,除了手機、電腦辦公、3C類商品這些一直以來都倍最受台灣消費者喜愛商品,汽車用品、防疫相關產品也廣受歡迎。優惠活動「188元(人民幣)新人大禮包」也受到台灣消費者追捧;同時,京東對台免運優惠,貨運出貨量也翻倍漲,商品在幾小時內已打包好,準備運往收貨地區。台灣民眾對於防疫相關產品較高關注度,11月1日至10日,家庭清潔、紙品成交金額同比增長超過6倍。
3.和田養「北京烤鴨」 5000戶分紅脫貧
初冬微寒,當你在北京的烤鴨店裡享受美食時,很可能已經品嘗到4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和田的味道。據新華社報導,和田地區洛浦縣位於崑崙山北麓,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綠洲面積佔全縣土地面積不足6%。很多當地老百姓此前從未見過鴨子,而這裡卻建成了大陸第二大北京四係鴨繁育養殖基地,上千噸和田產的鴨子已經從洛浦「飛」到了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這些「根正苗紅」的北京四係鴨來自洛浦縣北京工業園區內的利田香農食品公司,其中種鴨由北京金星鴨業公司提供。作為當地產業扶貧項目之一,利田香農將種鴨養殖、肉鴨孵化、飼料加工、屠宰加工、冷鏈物流等扎根在新疆最貧困地區之一,如今年屠宰2000萬隻。據該公司黨支部書記、項目負責人宋繼剛介紹,除了工廠,全縣目前有8個肉鴨養殖合作社、250座肉鴨養殖棚,帶動固定就業之外,還通過入股分紅的形式讓約5000戶當地村民受惠於肉鴨產業的發展。
全球
1.白宮拒合作 拜登:川普綁架共和黨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七日確定贏得大選,但現任總統川普不肯認輸,也拒絕啟動政權交接程序。拜登十日表示,這是尷尬情況,但不影響政權交接,就算聯邦政府沒提供協助,他的政權移交小組仍運作正常,也打算在感恩節(本月廿六日)前提出至少十二名未來內閣閣員名單。拜登說,他不打算以訴訟方式迫使川普政府配合交接。拜登表示:「老實說,這情況有點尷尬,我認為這無助於總統(川普)留下政績;但無論如何,一切都會在明年一月廿日底定。」拜登十日在政權交接網站上公布約五百人名單,將協助他交接政府各部門業務。拜登表示,他至今未與川普和共和黨籍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諾通話,也感覺整個共和黨處在「被川普脅迫」的狀態,相信最終共和黨人會承認他勝選,也會和他的政府一起工作。
2.染疫創新高 美單日突破20萬人
屢創新高的美國染疫人數單日突破廿萬大關!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彙整的數據,美國十日通報,過去廿四小時新增近廿萬兩千起新冠肺炎病例,遠超過先前創下的單日新高紀錄。法新社報導,美國單日確診病例驟升的部分原因是,有關當局上周末延後發布數據。截止十日晚間,美國病例總數已來到一千零廿三萬多起,近廿四萬人病故。過去一周以來,美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都超過十萬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統計,九日賓州、田納西州、科羅拉多州、新墨西哥州以及緬因州的單日病例數都創下新高紀錄;加州新增病例自八月十九日以來第一次增加超過八千例。
3.東南亞網路經濟 大爆發
最新產業報告顯示,隨新冠疫情推升「宅經濟」熱潮,東南亞網路經濟總值今年將衝破1,000億美元,到2025年,線上消費預料將三級跳至超過3,000億美元。根據Google、淡馬錫控股及顧問業者貝恩(Bain & Co)10日公布的報告,由於民眾居家避疫,刺激線上消費大增,包含電商、旅遊、媒體、叫車和食品外送等四大類別的東南亞網路經濟,今年總交易額將增長50億美元,達到1,050億美元。這份報告涵蓋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和菲律賓的數據,這六個東南亞國家今年來共新增4,000萬名網購消費者,推升網購用戶總數達4億人,該報告指出,這代表該區七成人口都屬於網購族。由於人們湧進RedMarrt、蝦皮等電商平台大買雜貨和必需品,阿里巴巴旗下Lazada、騰訊支持的新加坡Sea集團等線上零售商,已成疫情期間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