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安徽淮北 柳孜隋唐大運河碼頭遺址

隋唐運河古鎮入口-五鳯門。 記者汪莉絹、許珮珍、林志強/攝影


隋唐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雄偉的人工運河,但因年代久遠,幾度桑海滄田,有些河道深埋地下。安徽淮北市柳孜隋唐大運河碼頭遺址的發現,不僅證實通濟渠的流經路線,也為大運河史研究提供突破點。作為隋唐大運河的重要遺跡,柳孜碼頭遺址已載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隋煬帝開鑿永濟渠、通濟渠等,連接黃淮等幾大水系,建立連通帝國南北動脈,帶動兩岸城鎮的繁榮,促進商業、貿易發展。然隨著朝代變遷、黃河泛濫改道等因素,古運河沒落並部分深埋在地底。關於通濟渠的流經路線,考古界一直爭論不休;柳孜碼頭遺址的發現,為通濟渠的走向提供重大證據。

柳孜隋唐大運河碼頭遺址 記者汪莉絹、許珮珍、林志強/攝影


柳孜鎮,古稱柳子鎮或柳江口,位於淮北市濉溪縣境內,始建於東漢,因隋煬帝開掘的大運河之通濟渠段穿鎮而過,日漸繁榮。「柳江口」名字由來,當地民間流傳,當年隋煬帝巡歷至此,在龍舟之上觀看佳麗持楫船,即興賦詩一首:「舊曲歌桃葉,新歌唱柳眉,將身伴輕楫,疑是渡江來。」當地官員為討好皇帝,就依此詩把這段運河命名「柳江」,於是柳孜碼頭就被叫作了「柳江口」。


柳孜鎮的繁華,「宿州志」有所記載:「柳孜為巨鎮,有廟宇99座,井百眼。」到南宋時期,隨著政治中心南移,加上黃河泛濫,洪水奪淮入海,通濟渠逐漸淤塞斷流,柳孜鎮也衰落下來。

北岸橋墩遺址 記者汪莉絹、許珮珍、林志強/攝影


柳孜碼頭遺址的發現,緣於一次道路施工。1999年時,淮北市要拓寬改建宿州至永城一段公路,拓寬部分恰好沿古運河南堤(史稱隋堤)從柳孜鎮穿過。施工人員在工地發現不少文物,安徽文物界力爭對柳孜一帶進行發掘,此次挖掘的收穫出乎意料地重大,不但挖出一處石質的碼頭遺址、一段運河部分河床,還發現八艘唐代沉船,以及幾十噸瓷器的殘件。


專家判斷此碼頭為北宋時期的貨運碼頭,而八艘古沉船為唐代。八船古沉船中,三艘沉船較完整;1號船為木板結構,長2.6公尺,寬1.92公尺,尾舵呈掃把狀;2號船為一巨型圓木雕鑿的獨木舟,長10.6公尺,寬1.1公尺;3號船木板結構,長23.6公尺。其中,一號沉船因擺舵方式獨特,被專家命名為「淮北舵」。

大運河博物館藏品:唐三彩獅。 記者汪莉絹、許珮珍、林志強/攝影


經過兩次大型挖掘,遺址出土大量陶器、瓷器、鐵器、銅錢、石器、骨器等文物,其中,瓷器數量之多,窯口之眾,實屬罕見。令人驚艷的是,宋、元兩朝瓷器多達數千件,幾乎囊括當時所有名窯燒製的珍品,也是中國隋、唐、宋瓷精華的縮影。


柳孜碼頭遺址出土的唐代沉船和大量陶瓷等精品文物,現存於淮北隋唐大運河博物館,為世人展示隋唐盛世及大運河的昔日榮景。走訪博物館,可以看到遺址復原場景、唐代沉船原件,以及各式唐宋時期的陶瓷精品。透過沉船與文物,可遙想當年隋唐大運河的繁忙景象,從中窺知唐宋盛世之況。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