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無人機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趙橋鄉的無人農場,進行自主作業。(新華社)
中國大陸多個農業大省試水「無人農場」模式。
中新社報導,「鼠標輕點執行任務,無人駕駛的旋耕機、深耕機和條播機就依次駛出,沿著預設路線進入田間,自主完成秋播。」山東省鄒平市焦橋鎮的無人農場內,工作人員開啟「指尖種田」。
焦橋鎮與中國科學院聯合打造了這片占地面積830餘畝的「無人農場」。在這裡,地面物聯網傳感器、高空無人機與天上遙感衛星織就一張農情監測網,土壤墒情、病蟲災害等數據,可實時回傳至「雲端大腦」,經過智能分析後,再反向指揮農機精準作業。藉助「空-天-地」一體化技術,該農場已實現對小麥、玉米「耕、種、管、收」全流程無人化作業。
王亮是焦橋鎮史辛村的種糧大戶,2020年起,他流轉了100畝土地投身規模化種植。「早年,一家三口種10畝地,單是秋收秋種就得耗時兩個月。如今,播種、收割等藉助智慧化農機,噴藥租用無人機,1小時就能完成大片農田作業。」
為控制成本,王亮並未盲目購置大型設備,而是租用合作社農機。在他看來,未來農業必將走向專業化、集團化,小型農場或將逐步被大型農場整合,傳統農民的角色也可能隨之減少。「智慧化農機給了我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的勇氣。」
中國糧食主產區黑龍江省七星農場示範區,已實現無人駕駛插秧機插秧、無人機植保、無人聯合收割機收穫、自動閘門灌溉等。中原糧倉河南也在「無人農場」中探索未來農業發展新模式,逐步實現全天候、全過程、全空間的無人化農作物「耕、種、管、收」。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導航遙感融合應用研究室副主任劉炳成表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精準賦能、物聯網與大數據的深度融合,讓智能農機具備了自主決策與作業能力,為無人農場普及掃清技術障礙。」
「而技術變革更深層次的驅動力來自『誰來種地』的現實課題。」劉炳成認為,無人農場將農民從體力勞動中解放,指尖種田的新模式讓農業成為技術密集型領域,為「新農人」搭建了施展才華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