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閩台小吃文化深度交流 兩岸專家共話傳承與創新

兩岸餐飲與文化專家於學術論壇合影。圖/聯合影音號


11月8日「閩台小吃文化交流活動」桃園南崁舉辦,匯聚兩岸政商、餐飲與學術界專家,聚焦沙縣小吃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活動中不僅有非遺技藝「柳葉蒸餃」的現場教學,更舉行「兩岸小吃學術論壇」,從飲食傳承、地方文化到國際化發展,展開深度對話。 

活動現場,沙縣技藝傳承人現場展演「柳葉蒸餃」的製作工法,並邀請與會嘉賓親手體驗,透過實作感受小吃背後的文化底蘊。沙縣技藝傳承人胡鳳珠師傅表示,不同於台灣的蒸餃,柳葉蒸餃的褶子是往內走,「能夠把我們沙縣的美食帶到台灣來,感覺很開心,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沙縣小吃。」

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鄧岱賢作為嘉賓參與本次活動體驗,他表示台灣夜市許多經典小吃與沙縣小吃有異曲同工之妙,展現兩岸飲食同源的文化連結「沙縣小吃有好幾百種,期待能夠都吃到。」

同時,兩岸餐飲與文化專家在「兩岸小吃學術論壇」進行了深入研討。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院長呂世通指出,沙縣小吃與台灣小吃的口味非常相近,其中沙縣當地將美食與節日結合的做法,極具推廣價值。他強調:「這種結合更有機會將飲食文化發揚光大,很值得台灣餐飲產業參考與學習。」

「沙縣小吃師傅們對於非遺文化傳承的熱情,以及推廣家鄉味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滬江高中校長許秀玲表示,在新時代的生產之下,他們可以做到量產,同時重視職人手工的技藝,可以說是一種「藝術」去推廣美食。透過這次論壇交流,提到「飲食文化」需要透過教育的方式來進行傳承,「非遺師傅能夠到餐飲科的學校,透過產學合作推廣傳統美食這是非常重要的。」

創鑫生機集團郭煜傑董事長表示沙縣小吃不只是美味的代表,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樑。透過此次盛典,希望讓更多民眾認識沙縣的文化底蘊,也讓兩岸透過飲食找到共同語言,從一碗小吃開始,延伸出無限的情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