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甜瓜基地種植面積約1.5萬至2萬畝,為當地創造百餘就業崗位。樊嘉琳/攝影
近年,中國大陸果蔬種植產業以「標準化、品質化」為導向,其中,藉由「科技育種」、「人工授粉」等新型種植方式,使產業持續發展。位於河北廊坊的甜瓜基地透過全產業鏈模式,將產量最大化、創造自主產權品種,並依據品種特性銷往各地,市場反應良好。同時,帶動周邊形成萬畝規模化的種植集群創造百個就業機會,帶動當地鄉村經濟發展。
「甜瓜制種最忌諱的是蜜蜂等飛蟲串粉,從而影響品種純度。」廊坊盛農甜瓜基地負責人李靜海表示,基地佔地約500餘畝,其中設立了35個種植大棚;在制種時,母本棚與父本棚嚴格分開,人工授粉後每朵花繫上不同顏色標籤繩標記時間。每株僅保留1到2顆制種瓜,成熟後僅取用瓜中間部位的優質種子,經專業加工處理後包裝上市。制種密度高達每畝2200到2400株,以最大化種子產量。
此外,大陸南北方氣候迥異,適合推廣不同品系的甜瓜,基地便以因地制宜的育種方式,成功登記10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甜瓜品種。其主力推廣品種,如網紋類的「沙甜蜜瓜」及自育品種「玉姑」,在市場上反響熱烈,使得河北廊坊成為大陸重要厚皮甜瓜產區的重要產區。
據了解,基地通過行業協會積極對接政策資源與大型銷售平台,建立穩定的「瓜果回收機制」,有效解決了農戶「銷售難」問題,切實提升其種植收益,為分散的農戶提供了產業支撐。李靜海表示,「基地除了自育品種,還在自有育苗基地培育優質種苗,銷售給大型種植基地或合作社。」
「甜瓜產業整體處於上升的趨勢。」李靜海表示,從品種源頭和果實品質上實施雙重嚴格把控,才能擁有更廣闊的市場和更多忠實的消費客群。從傳統經驗種植到現代科技引領,從單一生產環節到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河北甜瓜產業運用科技力量,為鄉村振興提供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