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四川藝術「鬼才」 回歸藝術求知

何石人紫砂壺作品:南山壺。圖/何石人提供

 

何石人在四川享有藝術「鬼才」之名,其藝術生涯堪稱多彩,自16歲起學年畫,24歲研習古傢俱,26歲做紫砂、學石雕、玩陶土,到36歲從事竹刻創作。在二十多年的美術創作經歷中,他也曾進行過種類繁多的藝術探索,從最初的繪畫、雕塑、再到留青竹刻,最終歸於紙面,注情紙筆,專於求知。


出身「綿竹年畫社」的藝術家何澤兵,號石人,擅長工筆人物繪畫,也精於紫砂、陶瓷雕塑、以及竹木牙角器的文房清供創作。擁有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四川省根雕藝術大師、澳大利亞安妮緣份傳統藝術基金會副主席、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竹木雕藝術專委會委員、中國文房清供學會常務會長、天府畫院執行院長等頭銜。


在其漫長的藝術生涯中,著有「蜀派留青竹刻」、「君子之約」、「石人一語」、「蜀山開物」的系列研究,以及「蜀派古家俱鑒賞」、「蜀派家俱源流考」、「蜀派榫卯結構新解」、「新蜀派家俱鑒賞」、「蜀派古竹刻鑒賞」、「宗教與美術」等藝術和理論研究。


何石人書畫藝術較早結緣,在學習雕刻之前就已經學習了書畫,他表示正是書畫為其雕刻創作奠定了根基,而書畫對美的表達,更是引領他進入雕刻藝術世界;希望將這些「內斂」的美麗事物,以一種立體的方式展現出來,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從而喜歡它們,這也是選擇雕刻的初衷。


在何石人的茶室裡面,茶桌上放著的紫砂壺和各式各樣的茶具均是他自己親手燒制的,「我喜歡陶藝是因為很多東西只有自己親手做了之後,才會知道他們究竟美在何處」他說。


「留青」是竹刻的一種,也是何石人藝術探索方向二次轉變的目的地,其手法在於先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層青筠,作為雕刻圖紋,然後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麵竹肌作底。在何石人的留青竹刻作品中,除了極簡、空靈的風格之外,還有著一種很濃的君子情結。


而留青雕刻大致包含畫稿、圈邊、起地、分筠、平地五個步驟,畫稿多以花鳥、山水、金石書法題材為多。「圈邊」是用圈邊刀圈出保留竹皮的邊緣;「起地」是指去除竹皮,露出竹肌;「分筠」則是用刻刀在竹皮上刮出深淺層次,相當於工筆劃裡的渲染著色,最後再修整竹玉層,使之平整光滑,稱為平地。


回歸紙藝,不算終點。「雖然雕塑、留青竹刻給我帶來了一些聲譽,但這些藝術經歷只是我作為藝術家多角度或多材質的一次體驗,這也是為什麼我再度回歸紙筆的原因。」何石人說,對他而言這種回歸還意味著將此前二十多年美術經歷融會貫通,將自己的知識體系、世界觀體系徹底融入表達之中,留下的不僅是對於美的創造,還是思想和探索的結合。


何石人的畫中,人物衣衫都是灰色,象徵的是文化、現實帶來的壓力、桎梏,而頭上的高冠則潔白如雪,象徵沒有等級之分,也象徵充滿無限希望的未來。他以傳統筆墨表現形式表達出對於時代的困擾,在這些畫中也有體現。


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藝術對時代的表達,終究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是個漫長的話題,尋求現代與傳統的統一,還需要大量藝術家學者孜孜不倦的探尋。而無論這過程將會有多麼漫長,何石人始終是這一道路上的先行者,在他筆下流露出的也正是一個藝術家的堅持與操守。

  • 標簽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