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橋鎮黨委書記路紅升(中)視察產地,關注農業發展。 圖/讀者提供
「農業致富路」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幾代農民的追求。江蘇省射陽縣興橋鎮近年大力推廣科技農業,先後種植西甜瓜1.3萬畝,每畝西瓜大棚用工約20個,每個工150元,僅此一項全鎮可淨增農民工資性收入近4000萬元,不僅實現了西瓜和農民收益的「雙甜」,還激發了鄉村振興新動能,讓農民朋友真正嘗到了「甜頭」。
「我們這裏是油泥土和沙土混合土質,適合種瓜。以前,村民種的瓜品種多而雜,籽多皮也厚。賺錢很少,就落個溫飽。」談起種瓜的歷史,興橋鎮幸福居委會書記丁雨艾不無感慨。
但在興橋鎮委、鎮政府經過多次調研,決定建園區、拓基地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丁雨艾表示去年以來,全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以大棚西瓜種植為主的高效設施產業,讓政府「有形的」和市場「無形的手」共同發力。
據幸福園區負責人、鎮組織委員韓金霞介紹,園區規劃建設1萬畝,其中道路、橋樑、電力等設施將進行高標準配套,1500平方米的服務中心將集產品展示、研發、檢測於一體。對有實力、有技術的能人大戶來園區發展設施大棚西瓜的,3年共給予2000元/畝補貼。
興橋鎮還在近年聘請了中國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的專家教授作為「科技外援」,引進南京農業大學「全元生物有機肥」,邀請市、縣有關部門定期對種植土壤、水質等生產環境和產品進行檢測,確保生產標準化、綠色無污染。
在優惠政策的引導下,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順勢而生,成為千家萬戶致富的「領頭雁」,有效推動了高素質農民的成長。丁雨艾就是其中一員。他和朋友成立的新田果蔬專業合作社,因為用的是新品種,施的是有機肥,澆的是深井水,今年102畝甜瓜豐產又豐收,每畝平均收入7500元。
「在當地,走親訪友帶上幾箱甜瓜,是一件很體面的事情。如今,在政府的幫助下,今年純收入在40萬元左右。」丁雨艾說。